本篇文章引用自此其實是一個失去控制的故事。
謝謝阿布願意讓我引用本感想。雖然喜歡看電影,但有感想書寫不能症,
很容易寫著寫著流於俗氣矯情,或虎頭蛇尾,以致不知所云。
看電影這件事情再主觀也不過。我不是樂迷,有些橋段沒辦法會心,但真
真實實感受到主角當時的情緒。只能說這位演員太會詮釋,如果當時電影
院人再少一點,我可能會被他台上失序的肢體動作嚇死@@
另外,說個膚淺一點的感想。飾演伊恩地下情人的女生好漂亮喔XD

存在,有什麼意義?
我耗盡全力地生存,但過去與未來混淆不清,而現在失去控制…
─ Ian Curtis (1956-1980)
控制(Control)。搖滾樂一直不是我涉獵的範圍,但也不是完全不聽的音樂。
Ian Curtis 是一個英國龐克樂團 Joy Division(歡樂分隊)的主唱。這個
樂團雖然只出了兩張唱片,但卻深刻的影響了後來英國後龐克搖滾的風潮。其中
包括U2、Radiohead(電台司令)、Killers(殺手樂團)...,都仍是他們的
虔誠信徒。
有太多的電影在描寫搖滾樂團/歌手。像是 Gus Van Sant 拍了Nirvana主唱
的 Last Days(超脫末日),然後是"24小時狂歡派對","絲絨金礦".......
老實說如果甚麼都不知道甚麼都不清楚,像我一樣貿貿然去看了這部 Control,
從這部電影裡面,是完全無法了解,歡樂分隊在搖滾樂史裡面,到底扮演了甚麼角
色的-因為他完全沒有說明這件事情。
又是一部給樂迷看的電影。那,這是部好看的電影嗎?是的。
故事的重點放在主唱 Ian 身上。他的個性,她的生長過程,他糾結的感情世界,
還有他的疾病(癲癇症)所造成的悲劇。除此之外,導演安東‧寇班(Anton C-
orbijin)認為,歡樂分隊對他而言,是黑白的記憶,所以整部片子全部是黑白
色調。這也加深了電影本身的性格-慘澹的 憂鬱的 蒼白的 黯淡的 ...
想想偉大的搖滾樂手真的都要早死-而且時間要對,才能構成偉大嗎?
就人性來說,我覺得 Ian Curtis 真是個爛人。個性脆弱卻又愛貪吃,然後還
想要元配繼續待在他身邊。電影沒有拍出來的是,原著(電影由遺孀Deborah
Curtis 的回憶錄改編)裡甚至說 Ian 對 Deborah 有性虐待還有暴力的情形
,甚至還有言語羞辱的部分.......當然可以說"這是妻子的回憶錄",但我慶幸
的是,電影並沒有把這個部份拍出來。
真實總是較為殘酷的。

(電影中的樂團四人照)
演員很厲害,演 Ian 的 Sam Riley 一副就是要死不活的模樣。舞臺動作據說
也和 Ian Curtis 一樣詭譎。演妻子的 Samantha Morton 是電影裡最有名的
演員。她在與丈夫對質的幾場戲裡面,將電影的張力控制的極佳。沒有她這部電
影可能會流於樂迷紀念性質居多。另外飾演經紀人的 Toby Kebbell 則相當搶戲
,但可以看出這個角色在樂團之中的地位,有多麼的重要。
我想最後就算 Ian 不死好了,Joy Division 的壽命可能也不會長久。因為Ian
已經無法再承擔樂團帶給他的壓力了。但搖滾樂歷史會不會有所改變呢?
其實這種大哉問問了也是白問。
原聲帶很好聽。其中有一首 Evidently Chickentown 實在精采(哈哈哈)
===
後來 Joy Division 的其他團員,改組成 New Order。但曲風改變成 Disco
口味,但仍然將 JD 原來的悲傷黑暗氣味,也融進去的電子舞曲。他們影響了後
來 80Rave風潮,一直到 Brit-Pop 也影響甚鉅。

老天爺 Sam Riley 的死樣子還真是適合演這種電影
另外,開頭的原文如下:
Existence.
Well, what does it matter?
I exist on the best terms I can.
The past is now part of my future.
The present is well out of hand.
想了解 Joy Division 更多的話,可以連下面這個 Blog:
音速青春